孔子讲坛增智慧 儒家思想共弘扬
百年国学,沧海桑田;沉浮升降,几盛几衰。千百年来,《论语》被公认为是一座丰富的智慧宝库,只要掌握了打开大门的钥匙,人们就能获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4月11日晚上19:00,由湖南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的研究生导师“疫”线课堂正式开启。为了更好地践行儒家精神,弘扬儒学文化,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天润城分校组织青年教师们观看了由岳麓书院的院长肖永明教授主讲的讲座——《论语》的智慧。
讲座伊始,肖永明教授向青年教师们介绍了孔子坎坷而又伟大的一生,作为“轴心时代”华夏文明的代表人物,孔子所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对后世的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他伟大的一生中,一个伴随始终的身份便是“师者”。肖永明教授从“学是智慧与快乐的源泉”“中庸智慧”“论修身”等角度将孔子灿若星辰的教育思想进行高度概括,为在座的青年教师们带来了学术大餐。
讲座持续一个多小时,但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的教师们都听得意犹未尽。这次线上集中学习不仅让青年老师进一步了解了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更让他们了解到儒学文化的内核和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信息教师李秀芝感想:当樊迟问老师说,什么是智的时候,孔子就说了两字:“知人”。真正的智慧就是面对人心,你有什么样的的判断力。那我们怎样才能知人呢?子日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意思就是:要听其言观其行,并不是看结果,而是在于他心理的动态过程。那我们要如何观察一个人呢?孔子说,那就去看一个人的过错。子日:“观过,斯知仁矣。”就是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真君子犯错后能端正态度立马改正,而且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这是孔子所说的最高境界。
《论语》中所蕴含的智慧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用生命去体验。智慧的最大的境界就是在于自己心中通彻的透悟,最终成就生命的欢欣!
科学教师彭韩涵感想:听了昨天的讲座,对老师说的中庸智慧很感兴趣。中庸有三层含义,一是中不偏,庸不易,二是指中正、平和,三是指中用的意思。
中庸中道出,人生需要不偏不倚,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
音乐教师高振冬感想:《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诚然,经过两千多年历史淬炼的经典著作值得一代代人去重温,经典著作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为一代代人去阅读赏鉴。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今天学习它,研究它,非但不是开倒车,更要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
体育教师万有荣感想:今天跟随肖永明老师学习了《论语》的智慧,其中讲述到中庸的智慧让我感同身受。在日常的教学中教授学生一项新的技能时,同样的讲解示范在不同的班级得到的反馈不同,有的班级能直接听懂理解并学会,有的班级却需要教师代入生活情境进行讲解教学,才能听懂理解并学会。还有一些时候会遇到同一样事情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出现,我们的处理方式却截然不同,这就如中庸提到的同样的言行,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下,将会产生十分不同的实际效果,所以一定要合乎时宜、随时变通。
英语教师唐瑞英感想:作为低年级的一名英语教师,理解并运用这一条宝贵的教学经验是极为重要的。那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想,需要做到的有这么几点:
1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
2设计具有思维含量并符合各层次学生的问题;
3联系实际展开体验式教学﹔
4捕捉闪光点鼓励学生取得的微小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
5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这样,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有创新。
语文教师密琳感想:《论语》的《子路篇》中有这样一句话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就是强调教育者要提高自己的内在道德素质,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只有首先管好自己,才能管好他人。“正己”是“正人”的前提和基础,所谓“正人”是指在“自我教育”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自己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和影响,实施成功的教育。“身正,而后正人”。在今天信息爆炸,各种价值观充斥的时候更应成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们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话。
南京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自建校以来,一直以“儒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向上向善,以乐为学”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特色,取古代教育之精华,结合时代发展,扬自身之所长。本次活动给参会的青年老师们带来了很多启发与思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一定会有更多的老师让儒教文化的智慧在落地生根,培养出一代代“思想向上,品质向善”的乐学少年!。
编辑:倪阳 文字:童晓棠 图片:各年级老师 一审:张正清 二审:狄昌凤